[摘要]海峽兩岸的客家人雖所處生態環境不同,但圍龍屋的文化符號是族群認同的重要紐帶之一。聚落中常見的“伙房屋”,雖然在外觀上比粵東圍龍屋的建筑結構簡單,但在文化功能上都是客家人精神空間的縮影,兩者有著深遠的淵源。本文從圍龍屋的文化符號、文化功能、神圣空間等不同角度,在對臺灣客家聚落實地考察的基礎上,將其與粵東圍龍屋建構的文化進行比較,旨在探討圍龍屋文化在不同生態環境中的傳播、變遷及原因,并試圖與學界展開對話。
[關鍵詞]臺灣客家聚落 伙房屋 圍龍屋 圍龍屋文化符號 五行五方龍神伯公
〔中圖分類號〕C953 〔文獻標識碼〕A〔文章編號〕1000-7326 (2013 ) 04-0050-05
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“明清客家民間古文書的整理與研究”(12BZS007)、廣東省普通高校人文社會科 學“十一五”重大項目“大陸移民對臺灣的開發與建設:以粵臺客家族群為重點的研究”(06JDXM007)的階段性成果。
作者簡介 房學嘉,嘉應學院客家研究院教授(廣東梅州,514015)。
手機版 | 歸檔 | 關于我們| (粵ICP備14048290號 )
主辦:學術研究雜志社
地址:廣州市天河區天河北路618號廣東社會科學中心B座7樓學術研究雜志社
郵編:510635
? 學術研究雜志社 版權所有,未經授權禁止復制或建立鏡像